诸葛亮对蜀国的贡献(诸葛亮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网 2023-06-16用户投稿

这问题大家已做了许多很好很完美的回答,这里无须重复了。我只想间单地说几句,诸葛亮用兵在古今中外几乎达到极致。结合利用天文地理、物象气候山川虫鸟,鬼神经咒,可以说信手拈来,应用自如!

除此之外,他还有一项特长一一知人!他最善于了解双方战将的牲格以及地位,从中在军事计划中正确制定自己的应对方案。请将莫如激将,这也是诸葛亮贯用的手法。敌将什么性格,多大能奈,遇到特殊情况会有什么反映与行动,据此大胆做出应对错施,大多敌将无不中计。但是百密总有一疏,那就是让马谡守街亭,此一失,造成了他终生遗憾,也是加速了他死亡的原因之一。玉不因微疵而失贵,贯看诸葛一生用兵,的确让人叹服!

国内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四渡赤水”“抢渡乌江”等与蒋介石百万大军中穿插周旋,这其中也借鉴了诸葛亮利用敌将各自性格而作出了正确判断,给敌造成错觉,而给自己制造有利战机,这是毛主席取得军事指挥权之后上演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大剧。

多学些古人智慧,结合到现实生活中来,总会事半功倍的。

诸葛亮最大的军事贡献有三个:

借助东吴孙氏政权的力量,联合周瑜打完赤壁之战后,明确了三足鼎立之势。

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餘里,此所謂『彊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兵數萬,與豫州協規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彊,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於今日。」權大悅,即遣周瑜、程普、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并力拒曹公。–《三国志》陈寿

诸葛亮分析了联兵抗曹的结果是百利而无一害后,孙权打消了质疑,出兵组成联盟,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历史上最著名的“火烧赤壁”,天下三足鼎立的局面就此形成!

我们再来看此战诸葛亮为蜀汉拿到了什么回报:

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鄴。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三国志》陈寿

  • 就战后结局来看,蜀汉成功将东吴拖下水,形成了三足鼎立的稳定,为蜀汉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时间与空间;

  • 与孙吴互为唇齿,形成联合防御,抵御来自曹魏的各个击破,获得了一定时长的安全时期;

  • 获取三郡钱粮赋税以及人口,进一步增强了蜀汉的实力。

为蜀汉政权带来立足之地,包括战略要地川蜀平原和荆州。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三国志》陈寿

诸葛亮根据自己当初的设想为蜀汉拿到了荆州,益州及成都。占据荆州后东可拒孙吴,北可阻曹魏,战略位置极其重要。益州及成都平原的广大地区为蜀汉政权提供了足够的兵源,粮草与人才!是蜀汉政权能够稳固的根本。

诸葛亮知道“偏安必亡”的道理。

蜀亡时,全国上下有二十八万户,约有人口九十四万,军人十万两千人,官吏四万人,米四十余万斛,金银各两千斤,其余蜀锦彩绢二十万匹。而当时魏国人口四百四十三万,通过对比就可以看到,这个差距简直太大了。但就这样的条件,诸葛亮依旧敢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这不是以卵击石吗?为什么一向谨慎的诸葛亮会行此下策?

原因很简单,诸葛亮深知“偏安必亡”的道理。接连不断的出兵不仅是在敲打魏国,让魏国养成防守的心理姿态,侧面得以保全自己。毕竟主动出击的灵活性比起防御的灵活性更强,对敌人也是一种有效的牵制与消耗。除此之外,诸葛亮六出祁山更是为了敲打蜀汉自己,让蜀汉时刻都有一战的实力。不至于文恬武嬉,丧失战斗力后,被魏国以国力拖垮,可谓用心良苦啊!

诸葛亮在军事方面的贡献主要在:注重强军意识,军队的素质和人材培养,强调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等相互传教,注重阵法研究,特别是将八阵图在实战中运用自如。注重历史军事经验的学习,比如孙武、孙殡等军事理论的研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