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历史必然,还是人为撮合?最终受益者是谁?

历史网 2024-01-30用户投稿

中共一大会址

在1921到1949年的中华大地上,活跃着两大主要政党——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两党合作前的现状。

先来说一下国民党。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打着“民主、共和”旗号,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是,他们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军阀混战、国家四分五裂。孙老人家先后开展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等等,为了他心中的“三民主义”理想不遗余力地奋斗着。但是,迎接他的是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凡是他参与指挥的战争几无胜绩。

为什么呢?因为,孙中山的前半生奋斗中,没有自已的军队,基本都是挑动军阀斗军阀,这些军阀虽是大老粗,但都不傻,都是想着自已的地盘和利益,一旦目的达到了立即停止战争,相互妥协,没人在乎孙中山什么主义不主义的。就连孙中山一手带出来的小军阀陈烔明最后都不听他指挥,孤家寡人的孙中山怎么能完成他的伟大事业呢?

而且,他原来依靠美英日等列强发现他折腾不出什么结果,也渐渐远离他了。孙中山感觉前途一片迷茫。

就在这时,刚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苏联人给他抛出了橄榄枝。

第一个和孙中山接触的是苏联外交大使越飞。这个人是老资格的革命党人,1917年十月革命时他是彼得格勒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他的任务就是要和中方取得外交关系,主要是为了解决两国悬而未决的中东路和外蒙古问题,维护苏维埃国家利益。因为在与北京政府谈判中,当时控制北京政府的吴佩孚一口回绝了他关于这两个问题上的所有要求。因此越飞转下南方政府,找到了正处于无助失意中的孙中山,双方怀着各自的利益签定一份《孙文越飞宣言》。在宣言中,孙提出,共产组织甚至苏维埃制度均不能引用于中国,因为中国无使制度可以成功之情况 。越飞完全同感。因为孙在宣言中基本承诺了中东路和外蒙古问题上的苏方利益。通过这份宣言,苏联在中国第一次完成了用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的交换。

这个宣言把中国共产党人置于何地,考虑他们的感受了吗?既然这样,为什么要在中国组建共产党呢?

第二个和孙中山接触的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马林。这个名字很熟悉吧,就是中共一大的共产国际代表、在会上一口气发言四个小时的那位。会间,误闯入会场的特务一眼认出了他,可见马林的名气当时有多大。

马林是在上海开完中共一大后不久南下广西与孙中山见面,向孙提出了改组国民党、广泛联合工农大众,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武装,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建议。

马林为什么要这么积极帮助孙中山、帮助国民党?因为,年轻的苏维埃政权虽然成立,但被帝国主义压得喘不过气来,迫切需要中国这样的盟友,而中国共产党非常弱小,不能撑起统一中国的重任,国民党虽然目前形势不利,但党员数量多、基础比共产党好,只要苏联提供援助,国民党成功的概率非常大。

正是因为苏联的热情主动,孙中山重新修订新三民主义,并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那么,孙中山为什么会同意苏联的建议呢?一是他失去美英日外援,确实需要苏联的帮助,二是他崇拜列宁,虽然他不认为社会主义能在中国实行,但列宁领导的革命党人取得成功、并成立了新生政权对他的吸引力非常大,他非常希望学习借鉴。

但是,孙中山也意识到共产党与国民党是两个不同政治理想和奋斗目标的政党,如果合作如何统一思想和行动,特别是坚信一个国一家只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孙中山,他害怕逐渐强大的共产党取代国民党,或与国民党分庭抗礼,这些都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中国共产党在合作前发展是什么样子呢?中共一大召开时,全国只有50多名中共党员。到中共三大召开讨论与国民党合作时,全国也只有420名党员。但是,就是这些为数不多的党员,却组织了多次声势浩大的工人罢工运动,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参与人数达1.7万,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生命力、影响力和组织发动能力。和当时国民党组织涣散、凝聚力不强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也是孙中山希望共产党加入能增加新鲜血液,帮助和改造国民党目的。同时,他想利用国民党人数和中国党派影响力的优势,把为数不多的共产党争取过来,成为一个党派。

事实上,提出国共合作主张后,共产党不同意,国民党也不同意。

不同意没关系,共产党方有马林,国民党方有孙中山,一个共产国际中方代表、一个是国民党领袖先驱,二人一商量就这么愉快地定了,不管你们怎么反对。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

可是,国共合作仅仅维持了3年。随着蒋介石发动“四一二”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国共第一次合作就此流产。对国民党如此慷慨,不断出钱、出人、出枪的斯大林是搬石头砸了自已的脚。从此,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并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这恐怕是苏维埃政府、共产国际那帮人没有想到的吧。不过,没有关系,他们更看重的是本国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