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是如何诞生的?
历史网 2024-02-02用户投稿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 一颗人造卫星,卫星轨道的近地点高度是 436km,远地点高度为2384km,轨道平面与 地球赤道的平面夹角为68。5° ,绕地球一圈需 要114min。卫星质量为173k自,用 20。009MHz的频率播放“东方红”乐曲。
1959年1月21日,主持领导卫星研制工 作的张劲夫向科学院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 "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卫星还 是要搞,但是要推后一点”。根据中央的方针, 张劲夫提出"就汤下面",因国家经济困难,暂 停卫星研制工作,集中力量先搞探空火箭。
1965年5月,周恩来总理指示科学院拿出 第一颗人造卫星具体方案。负责卫星总体组的 钱骥,带领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很快便拿出了初 步方案,归纳为三张图一张表:用红蓝铅笔画成的卫星外形图、结构布局图、卫星运行星下点轨迹图与主要技术参数及分系统组成表。
1965年8月,周总理主持中央专委会议,原则批准了中国科学院《关于发展我国人造卫星工作规划方案建议)确定将人造卫星研制列为国家尖端技术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并确定整个卫星工程由国防科委负责组织协调,卫星本体与地面检测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运载火箭由七机部、卫星发射场由国防科委试验基地负责建设。
因是1月份正式提出建议,国家将人造地球卫星工程的代号定名为“651"任务。全国的人、财、物遇到"651"均开绿灯,这样中国卫星就从全面规划阶段,进入到了工程研制阶段。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 箭成功地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 号送入太空重量上要超苏美。
1965年10月20日至11月30日,科学 院受国防科委委托,在北京召开了中国第一颗 人造卫星总体方案论证会,历时42天。会上, 钱骥报告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方案。与 会的军、民包括海、陆、空方面的120多位专 家,对发射人造卫星的目的、任务进行了反复 论证。
这个代号为"651”的会议上确定:中国第 一颗人造卫星为科学探测性质的试验卫星,其 任务是为发展中国的对地观测、通信广播、气 象等各种应用卫星取得基本经验与设计数据; 发射时间定在1970年;成功的标志是‘‘上得 去、抓得住、听得见、看得见。